在青岛妇幼保健院的候诊室里,37岁的张敏第三次握紧了化验单。当看到HCG数值显示怀孕时,她抱着丈夫泣不成声——这个试管宝宝,他们等了整整五年。
自2018年青岛被纳入国家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化管理试点城市以来,这里的生殖医学中心数量从3家增至7家,年接诊量翻了两番。数据显示,2023年青岛试管婴儿临床妊娠率达到55.2%,较五年前提升了15个百分点。青医附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王丽华透露:「现在我们单周期活产率接近45%,35岁以下患者甚至能达到60%。」
技术的革新肉眼可见。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,胚胎实验室里配备的时差成像系统能对胚胎进行每分钟20次的动态监测。去年引进的AI评分系统,让优质胚胎筛选准确率提升了30%。「以前移植就像开盲盒,现在能精准选择最具发育潜能的胚胎。」刚通过三代试管技术诞下健康双胞胎的刘女士感慨道。
不过现实的考验依然存在。45岁的李芳在青岛做了三次试管均告失败,共花费18万元。像她这样的高龄求子者不在少数,市立医院的数据显示,40岁以上患者占比从2019年的12%升至2023年的27%。「每次取卵就像在和时间赛跑。」李芳摸着布满针眼的小腹苦笑道。
令人欣慰的是,青岛去年已将部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,胚胎培养费报销比例达30%。多家医院还开设了「试管妈妈心理门诊」,每周二的互助会上,总能看到抹着眼泪又互相打气的面孔。「有时一句『我懂』比任何药物都管用。」心理咨询师陈露如是说。
在胶州湾畔的某私立生殖中心,智能备孕舱正在试点运行。通过监测激素波动自动调整用药方案,这让32岁的教师王楠少打了20多针。「科技不该冷冰冰的」,她轻抚着微隆的腹部,「当听到胎心那刻,突然觉得所有折腾都值了。」
走过五年的青岛试管之路,既有让人振奋的55%成功率,也有需要直面的高龄困境。正如海边礁石被浪花不断雕琢,辅助生殖技术也在反复试错中走向成熟。或许正如一位从业15年的胚胎师所说:「我们不仅在培育生命,更在守护千万家庭最朴素的期盼。」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